2007年12月21日,星期五(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七版:教育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学高方可为师 身正才能成范
——义乌市二中教师既教知识又教做人
本报通讯员 刘国进 本报记者 蒋东晓

  义乌市第二中学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认真贯彻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全力争创全国区域教育发展特色示范市》的重要讲话,找问题,定目标,理思路,重新梳理教育教学工作。广大教师认为该文从义乌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实际出发,涉及该市区域现代教育体系,教育发展支撑保障体系,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教育的国际接轨,教育社会化服务等多个层面,提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强化师德建设,提升教师素质,重抓教育教学质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互补的教育网络,营造科学理性的教育氛围,争创区域教育发展特色示范市的工作重点,全面阐述了“均衡、协调、优质、高效”的教育发展策略,为今后一个时期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关于教师专业发展年、作风建设年和师德建设的阐述,使老师们更加明确了一所学校的质量、名气和影响与教师专业素质、师德师风建设关系密切。

  教育根植于爱师德就是奉献
  几年来该校一直努力把打造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强化师德建设放在师资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要求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不仅要在学识和学术方面见长,而且在品德方面也要成为学生的模范。不但要教学生学知识,而且要教学生学做人;不但要对学生的当前负责,而且要对学生的一生负责。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根植于爱”。该校在精神文化建设上,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以育人为根本,以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为宗旨。体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良好学风;确立“爱生、严谨、善教、创新”的校风;明确“无私奉献、为人师表、敬业爱生、严谨治学”的师德要求,以师为本,着重从强化教师职业意识、丰富教师职业情感、优化教师职业行为等方面下功夫,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事业心、爱生情,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形成了“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外语体艺见长”的办学特色。
  学高方可为师,身正才能成范,以德修身,“师风、师德、师魂”任何时候都是学校的灵魂所在,也是校风、校魂之本。有的老师在学习体会中谈到:教师既是职业,更是一种事业,作为一名教师,心中应该对学生充满爱心,有了爱心,师生关系方可融洽,学生心情才会好、情绪才会高,学习积极性就高了,这就是“亲其师、信其道”的师爱效应。做教师的吃的是良心饭,要少一点浮躁自傲,多一点踏实进取;少一点功利享乐,多一点磨练奉献。
  同时该校开展“奉献在二中”的师德教育活动,增进师生关系,师生感情。要求教师同学生交朋友,做学生的知心人。职业上有善良之心,无私之心,大道之心,厚德之心。在学生中,深入开展尊师活动,提倡节日给老师送上一朵小红花、一张节日卡、一句慰问语。通过开展尊师爱生活动,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校园办起农场田野成为课堂
  该校一名学生记得,春天的时候,教学楼旁、宿舍窗下,10多个小花园内小麦扬花结穗;大门两旁、食堂门外,草坪上是大片金灿灿的油菜花。高三(4)班的龚晨舒说:“起初看到麦苗,我以为是不知名的高档草,经上网查询和校长的介绍,才知道这就是可做面包、包子的小麦。”
  谈及为何要在校园内办“农场”,校长朱跃望说,为了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爱惜粮食,校方在去年冬天决定恢复劳动课,可是随着城市化的推进,附近找不到农田,大家想到了校园前后的多个小花园。于是,他们把50棵桂花树移植到路旁,腾出了5亩多地,种上小麦和油菜。
  从此,每周二下午,二中校园内会响起《在希望的田野上》的优美旋律,一群又一群身着校服的学生,扛起连他们父辈也久违了的锄头,在老师指导下,除草松土,或挑起城市里不多见的木桶浇灌秧苗。一位姓傅的高一学生在劳动现场说:“现在我才知道,小麦要经过寒冬的孕育才能在春天扬花抽穗。确实‘粒粒皆辛苦’啊!”如今,在学校食堂的水池边,剩饭剩菜少见了。
  学校还在赤岸镇建起学生劳动基地,每个学年组织一周的农业劳动实习。高二(1)班鲍建华的父亲是个成功的商人,看到孩子的变化,高兴地对校长说:“现在孩子不仅学习好,而且懂得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变得有出息了。”

  留学教育基地立项全市第一
  经过义乌市教育局推荐,去年义乌二中与浙江省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签订了一份共建协议书,双方合作在义乌二中建立外国留学生教育基地,这也是我省首个外国留学生教育基地。浙江省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已组织多批留学生到义乌二中进行参观、学习活动。义乌二中为外国留学生了解中国的文化教育及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历史、现状提供便利,并为基地建设提供了服务。
  同时,该校去年有10项课题在义乌市级以上立项,立项数量居全市高中之最;并且刘国进老师的课题获得了义乌市二等奖,实现了获奖课题零的突破。本学年,教师教育教学论文有120篇在各级教育部门获奖或发表,在数量和质量上有了很大提高。教师在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方面成绩显著,有56位教师参加了教育博客培训,其中有14位教师获得市教育博客比赛奖,童彩霞老师获得一等奖。学校获2006年度教师教育博客大赛组织奖,是全市高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学校。另在2006年教师电子教案评比中,该校有11位教师获奖,其中宣菁老师获一等奖,学校获组织奖。学校的省级课题《以教研组为主体,校本培训为主式的实践研究》,积累了20多个个案,顺利通过了中期评估。为了丰富学校图书馆馆藏,学校在文博会上采购了5400多册图书,建起了有240多个座位的师生阅览室。学校创办了校刊,丰富师生教育与学习交流的平台;编辑了《教育科研文萃》,做为校本培训的载体。学校学术交流活跃,先后邀请了华师大教授郭景扬先生;金华教研室王荣文主任;浙江师大教授蔡伟,浙江省特级教师、省教坛新秀杨念锋老师等专家名师来校讲学,同时派出教师到南京、苏州学习交流。
  该校创办25年来,共培养优秀毕业生8600余人,为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有知识有文化的劳动者,同时为高校输送了大批优秀的生源。该校还先后荣获金华市师德创优先进集体、浙江省首批文明学校、浙江省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浙江省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浙江省体育达标先进学校、浙江省实验室工作先进学校、浙江省实践教育先进集体、浙江省招飞工作优胜单位、浙江省最佳中学生团校、浙江省外国留学生教育基地、全国首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劳动技术教育先进学校、国家外语实验学校、国家汉语推广基地学校等荣誉称号。